top of page

百年魚市不為人知的祕密-糶手與秤


【糶】通常是指古時賣米糧的人和賣雞、鴨、牛、羊的人。

【秤】「禾」與「平」聯合起來表示「五穀壓下去」。本義是五穀的重量。




糶手 何謂糶手?


通常是指古時賣米糧的人和賣雞鴨牛羊的人,以前賣米糧比雞、鴨多,

所以〝糶〞由出、米、羽和隹四個字組成而來,目前崁仔頂魚市依然沿用此字,現在的術語叫做拍賣手。

日本人對糶手的稱呼通常都叫〝拍賣員〞;以前我們稱之為掌櫃的人,肩膀都會披上一條毛巾,

出大貨時會把毛巾蓋在對方的手,由尾指數到拇指(個、十、百、千、萬),雙方談好價後就算完成交易。



師徒制 糶手的培育鱻


至少3年才能出師,糶手大多數屬師徒制,入門都從最基本的訓練開始,

從掃廁所、掃地、擦桌子分辨氣候好壞;搬魚貨、初階分類和擺放魚貨。

慢慢熟悉後,師傅會不定期抽問:當季會有什麼魚貨?該魚貨怎麼看鮮度?

每種魚類的習性?至少經過3年的觀察,才會被師傅提拔為糶手。

成為糶手之後,關於所賣的魚相關資料(習性、季節、魚法、氣候、海域、潮汐、市場學、國際經濟等),

以上因素都會影響魚價波動。



秤 秤的起源


秤,傳說由商聖范蠡在春秋末年發明。范蠡發現,人們在市場買賣東西都是用眼估,難以公平交易。

為解決這一難題,范蠡苦苦思索。有一天,范蠡見農夫從井中汲水,先在井邊豎一高高的木樁,

再將橫木綁在木樁頂端,橫木的一頭吊木桶,另一頭系上石塊,此上彼下輕便省力。在井邊受到的啟發,

以「天人合一」的思想,將「南斗六星」和「北斗七星」和「福」「祿」「壽」做標記,從此,

市場上便有了統一計量的工具:秤。



秤重單位 一斤十六與暗碼


日本人在隋唐時期到近代也是以1斤16兩來做秤重單位,但直到明治維新以後,

為了與外國貿易以歐洲為基準(英國和德國),那時候歐洲國家都以一公斤為準,所以才以公斤為單位,

而我們台灣依然保留著這中華文化(一斤十六兩)。

糶手談好價格後會與會計報價,在日治時期日本人禁止我們使用這種方式,

所以當時的糶手使用1~10的數字和一個二個數東西的日語發音和台語1~10的發音,

兩者融合成【右仁陳四材,商秤盤欠十】1~10的暗碼,來避免日人的阻擾。






資料來源:

品鱻魚/義隆魚行/崁仔頂聯誼會

bottom of page